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将走向何方(2)
在爱尔兰,为满足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该国上线了多个网站和教育平台,让社区能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完成一份更灵活、更高效的职业教育培养计划。
韩国教育部副部长张商允提到,韩国计划通过发展数字产业和培养新兴产业人才,扩大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的项目,重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促进未来数字化转型的高技能人才。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提出,部分专业未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我们今天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培养”。
项顺发现,传统职业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部分实训设施设备成本高昂,材料损耗大,跟不上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此外目前的教学团队力量难以支撑教学任务完成,大量实训教学环节难以有效实施。
职教改革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700多名代表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大会;近千名不同肤色的选手在“云上”组队并进行了激烈的“对战”……这些数字时代国际会议的典型特征,向外界展示出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阻隔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再是时空的距离,而是是否掌握了数字化的思维和沟通方式。
但在数字化职教校园的探索之中,“阵痛”被多个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所察觉。
“只从职业学校、教育界、农工商职业界下功夫,不能发展职业教育。只有与社会、产业企业充分沟通与合作,才能办好职业教育。”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在围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话题上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具体来说,要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也要加快构建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和在职培养培训体系;同时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根据专业特点引进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资源,让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改革。
各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和发展机遇,14场平行论坛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一系列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抛出的新课题。
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职业教育必须着眼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能力建设、更好促进职普融通,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晋升空间和发展通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
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不足。从地域、教学层次等方面来看,师资队伍的能力分配不均匀,发展质量不一致,无法应对职业教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变革。
【来源:湖北教育信息网_时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认为,正确的科学教育能使公民具有逻辑思维辨别能力,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会显著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
站在机电一体化智能实训平台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姚博睿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后者可以自动完成模拟颗粒药物的柔性填装。这名1999年出生的大学生未来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劳作,而是对设备进行编程、优化和故障调修,“智能产线对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老师薛利晨带着学生完成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应用领域的比拼。他深刻地感受到,要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技能人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掌握数字技术、没有数字思维,今天将无法前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说。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之下,职业教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在项顺看来,这是“三高”所带来的“并发症”。
2021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颁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智能制造“两步走”战略:到2025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有的人认为职业教育科技含量低,(学生)没有后劲,没有前途,这是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卢双盈认为,强化科学教育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能解决技能单一化、技能工具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